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,古代社會是不是假銀票到處飛?
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,印制假紙幣的現象都一直無法斬草除根,更別說印刷技術與防偽技術那麼落后的古代封建社會,銀票應該更容易仿制了。
其實,在我國封建社會流通的貨幣除了銀票,主要還有白銀、銅錢幣,無論那種材質的貨幣,不法分子都有辦法以假亂真,當然人們也有辨別貨幣真偽的能力。
作為最早開始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,我國從商朝就開始流通青銅仿制的貨幣,先秦統一六國后推行圓形方孔銅錢幣,并一直成為主要的貨幣形式使用到清朝末年。
大唐盛世開啟了銀元寶的流通使用,直到元代出現了銀幣。
商品經濟的繁榮,加快了金屬貨幣的流通速度。
特別是從宋朝開始,商品的流通交易使得金屬貨幣的弊端盡顯。
人們購買貴重物品或者大件物品的時候,需要支付大量的金屬貨幣,數量多、又沉重,非常難以攜帶和交易。
舉個例子,當時四川地區購買一匹布料大約需要五百斤鐵錢,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,運輸這麼多的鐵錢就是一項挑戰,就算是換成金銀,數量也很龐大。
還要防止路途中遭到土匪打劫,交易時鑒別這些金屬貨幣的真偽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。
古代的不法分子在銀子摻入鉛、錫等其他雜質的金屬成分,制成假白銀。
這些假白銀雖然用肉眼仔細觀察也能判斷出來,但如果摻入的雜質不多,就需要用最實用的土方法——牙齒咬來鑒別了。
紙幣應運而生,宋朝時出現了我國的第一張紙幣,交子,代替銅錢幣的流通。
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,紙幣的流通需求越來越大。
商貿交易時只需要攜帶輕便的紙幣,即使是長途交易也節省了商人不少的人力物力。
得到商人們大力推崇的紙幣,在商品交易中慢慢取代銅幣的位置,成為主流貨幣。
而從交子開始,銀票在不同朝代的統治下也有不同的「面貌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